新闻资讯
古代真有武功高手吗?古代有武林高手吗
古代人的武功究竟有多高,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,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,给大家一个参考。
从武侠片中,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各种武侠高手,尤其是在武打对抗中,更是让人看得热血沸腾,那么在古代,他们的功夫到底怎么样呢?接下来我们就从这几个真实存在的名将身上一探究竟
常遇春,明朝开国元勋。贫苦农民出身,青少年时期,不甘心于老死田间,随人习练武术。因其体貌奇伟,身高臂长,力大过人,学武有成,精于骑射,精通十八般兵器。后投奔明太祖朱元璋帐下,一路披荆斩棘,立下汗马功劳。其一生为将未曾败北,曾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,军中有“常十万”之称,人们亦美称他为“天下奇男子”。
岳飞是宋代著名抗金将领,杰出的民族英雄,同时岳飞在武术史上被尊为“武圣”,深受后世敬仰。岳飞自幼拜名师习武,武功精湛,技艺出众。岳飞天生神力,能开百斤大弓,不仅能弓射,而且能弩射。
岳飞善使铁枪,曾与金军恶战于太行山一带。岳飞在与金军的交战中也勇猛异常。金军来势凶猛,岳飞见势,猛然摘下头盔,手持四刃铁锏,左盘右抡,直奔金阵冲杀过来,金军溃败逃窜,岳飞率部又乘胜追击数十里,大获全胜。
常遇春、岳飞确实武功高强,但后世的描述中也有夸大的成分在里面,古代人的确有武功,不过古代人的武功,并非那种飞檐走壁的绝世神功,而是实战性很强,在生死场里磨练出来的搏击技巧。古代人确实有武功,但决不可能像影视剧中那样在万马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取物
此外古代在于内外兼修,套路是有的,例如拳谱,剑谱等,不过大都只重其中的心法,就是要领,掌握要领后一通百通,只有先修内,有了一定心性,才能明白要领。而现在的武术太过僵硬化了,只求外在表现,内在的精神却没了,所以,练个几十年也只能是基本功而不能有所成。
对此,你怎么看
古代状元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?古代的状元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
小编了解读者都很感兴趣古代状元,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,和大家一起分享。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,古代科举高中状元之后,状元能够当多大的官职?
功名与利禄,是古代中国人不懈地追求,追求功名的几乎唯一渠道就是读书。
因此才会有“书中自有黄金屋”、“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”的金玉良言。
读书人可以通过科考出人头地,状元是科考的最高名次,考取状元是每个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。
喜欢戏剧的朋友,说起跟状元有关的戏剧,都会如数家珍:比如京剧《状元媒》、豫剧《状元及第》、黄梅戏《女驸马》、评剧《状元与乞丐》等。
这充分说明:古往今来,状元在人们心中非常神圣,让人神往。
状元是科举制度的产物,而科举制度是中国独有。
所以也可以说,状元是中国拥有专利的“国粹”。
科举考试是封建王朝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,它始于隋唐,终于清末,在中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。
隋朝以前,皇帝选用官员,采用的是九品中正制,这种制度以出身为基础,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,选择面窄,选择出来的官员“近亲繁殖”、素质低下。
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,任何人都可以参加相对公平公正的考试,皇帝从大批量的考生队伍中选拔自己需要的人才。
如此一来,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官吏,通过读书改变命运。
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逐渐僵化,被称为八股取士,随着国门被一步步打开,终于被时代淘汰,在清末(20世纪初)被废除。
状元也叫鼎元、殿元,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。
科考从秀才起步,从童子中进行选拔,过了这一关的叫秀才。
考取秀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和洪秀全都曾经在考取秀才的时候落选,其中洪秀全曾经三次落选,直到25岁都没有考上。
考上秀才的人也不能被国家任用、成为事业单位官员,只能担任编制外的官吏。
但是秀才已经入了朝廷的“法眼",具备了三个基本的特权:
一是可以见了县官不磕头,还有座位;
二是犯了罪不可以直接脱开裤子打屁股;
三是不用服徭役,房子可以比寻常人家高上三寸。
参加了全省秀才考试,获得不错名次的人,叫举人。
中举人的难度非常高,录取率非常低。
以晚清为例,这个比率大约是70:1。
所以《儒林外史》中的范进,50多岁才考取举人。
范进由于接受不了突然的惊喜,受到刺激,而变成疯子。
当了举人就可以直接当官了,但只能当八九品小官,如“教谕”,类似于县教育局长,负责管理学校,考核秀才。
但是做了小官以后,就不可以继续参加考试,谋求更大的功名了,所以很少有举人走这条路。他们往往选择继续应试,以博取更大的功名。
实在考不上的话,再考虑入仕。
不过举人也有混得好的,比如我们熟知的左宗棠。
左宗棠三次进京参加会试,都名落孙山。
后来在太平天国军队兵临长沙城下时才被重用,开始步步高升,平步青云。
但大多数举人都没有这样幸运,不再考试就被埋没了。
举人继续参与中国古代中央一级科举考试,中试者称为贡士。
贡士通过殿试赐与出身,称为进士。
参加考试得到进士第一名的荣誉称号的,就是状元。
文科的叫文状元、另外武举中的第一名,称为武状元。
殿试的二、三名,分别称为“榜眼”、“探花”,跟状元合称“三鼎甲”。
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“元”,乡试第一称解元,会试第一称会元,殿试第一,称状元。
1282年间,历代王朝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,武状元185名(有姓名记载的)。
状元就是类似今天高考的第一名。
今天在史籍中留有名号的状元都是在苦读之后,才一举成名天下知,成为当时科考上的佼佼者。
因历朝历代多以经文及哲理为取才的标准,虽然这些状元中未来产生了不少政治家、史学家,但仍以文学家为多。
其中比较著名的状元有,隋代的房玄龄、唐朝的贺知章、王维,宋朝的张孝祥、文天祥,明代的胡广、杨慎,清代的翁同龢、张謇等。
那么状元相当于几品官?
状元并不是一个官名,只是一种特殊职称。
不过考取状元之后,铁定是要当官的。
当了状元只说明你有学问,但是没有从政经验,还需要历练,有了工作经验和政绩之后,才能步步高升。
成为状元之后,皇帝马上就会任用,幸运的会被安排到翰林院工作。历朝历代皇帝大多如此操作,一脉相承。
两广的第一个状元莫宣卿,高中时只有17岁,也是我国科举制度时代最年轻的状元。当时皇帝给他安排的工作,就是翰林书院修撰。
其主要职责为掌修国史,掌修实录,记载皇帝言行,进讲经史,是从六品官员,
明代万历十一年的状元朱国祚,开始的官职也是翰林院修撰。
清代道光年间癸未(1823年)科状元林召棠,最初也是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。
不过皇帝也有不把状元当回事,并没有对他们委以重任。
唐朝的大诗人王维,中状元之后,被皇帝任命为太乐丞。这个官职负责礼乐方面事宜的,只是从八品的官。
宋朝之前没有武状元之说,南宋才设立。
跟文状元一样,武状元担任什么官职也没有明文规定,怎么安排他们,全靠皇帝个人当家做主。
不过相比之下,武状元的官职要比文状元要高。
明代时候,甘谷县张家坪村的姑娘张玉景"不爱红装爱武装",自幼习武。
明永乐三年,进京接受选拔,暴露了女儿身,犯了该斩的欺君罪,皇帝好奇,并没有惩罚她,赐她女状元称号,命她做了皇宫中的武术教官。
明孝宗弘治十七年(1504)甲子科武会试第一人许泰,官拜左卫指挥使,从二品;还被皇帝收为义子,可谓史上被授予最高官职的武状元。
清代时期,皇帝比较注重习武之人,成为状元之后担任的官职级别比较高。
顺治三年武状元郭士衡,被授正三品参将官衔。
清康熙六十年,广东人林德镛高中武状元,被授二等侍卫,乾清门行走。
二等侍卫是正四品,官职也不低了。
综上所述,状元不是一种官职,只是一种文凭和荣誉职称,能取得当官资格。
至于能当多大官,这一点没有明文规定,一是看皇帝心情,二就是看你进入仕途之后的表现了。